2009-10-20 9:36:18 阅读593 评论0 202009/10 Oct20
PO(Product-operation),意思是“产品运营师、产品运营经理、产品运营人员”,具体称呼根据职位来定。PO和PD(produce-designer,产品设计师、产品经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位好的PO应该具备产品化的思想—运营产品化,而一位好的PD也应该具备运营化的思维—产品运营化,只是PD更专注于产品细节策划,而PO更注重于产品上线营销.
产品运营师应具备的几个特有素质:
1. 超强的社交网
不但是与各大媒体的良好关系,更重要的是要与IT圈众多舆论领导者保持紧密的关系,并逐渐提升自己能力建立自己圈内的声望。
2. 敏锐的信息嗅觉
互联网各大公司各大产品的最新市场动态,尤其是竞争对手的,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对市场各种变化做出有利于产品发展的营销策略。
3. 过硬的营销技巧
除了扎实的软文功底,更需要对各种营销技巧的熟练运用
产品运营师的工作职责:(以下仅为我个人想到的,欢迎各位补充)
项目开始前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为产品经理提供准确有效的市场需求报告
结合产品需求,制定一系列完善的产品整体运营规划,并努力执行之。
产品上线后,进行数据跟踪分析,根据数据效果,推进产品的改进和营销策略的改变。
顺利且有效完成商务谈判,策划合作项目计划并有效执行之,为双方带来良好效益,且和合作伙伴维持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双方产品植入的合作策划,跟进产品植入的项目执行,并撰写报告分析产品植入合作模式效益。
各种广告资源互换、活动合作、整合各种推广渠道,开展深度合作。
所有推广软文的撰写和话题策划,包括新产品上线、业界热点、活动稿件等。
结合产品策划各种热点话题,以使传播效果影响最大化。
携手知名博客和论坛发布或撰写营销软文。
公司内外相关知名站点的联系,购买广告位。
对网络推广、渠道运营等情况跟踪,收集市场信息竞争信息,提出推广运营思路、做出分析报告。
负责新闻发布会的举行和各大媒体的采访,塑造公司/产品健康良好的形象和品牌。
能在最短时间内处理各种突发公关危机,并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结合产品推广或是品牌宣传,策划活动营销方案并有力执行之,促使达到提高产品和品牌知名度的目的。
检测市场发展动态,发现用户需求,配合产品经理开发新产品或是改进优化原来产品。
对竞争对手发展动态保持灵敏的嗅觉,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做出有利于产品发展的营销策略。
2009-10-20 9:15:20 阅读305 评论0 202009/10 Oct20
网站内容的主动组织和展示
1. 按照时间轴组织展示
所谓按时间轴展示内容,即按照内容的产生顺序展示出来,几乎绝大部分网站都会采用这个方式,这是内容组织和展示的一个基础方法,如
-twitter上的updates
-博客日志
-sns上的最近动态
-社区上的“24小时的最热话题”
在国内社区型的网站中,yupoo在这方面也算个典型,yupoo把时间轴再切成几个“时间段”——“最近七天靓照”,“最近一月靓照”,“一年前的今天”等。
yupoo上这个功能是我最常用的。
2.分类组织展示
分类展示即按照一定标准把内容整理归纳,这个有点类似淘宝上的类目,但我们这里主要是指的社区型网站的内容,即内容是单一的形式存在的,如
-blogbus的博客文章
-yupoo上的照片
-土豆上的视频
-豆瓣上的书籍等
最近blogbus的改版,把网站上的blogbus上的博客日志按照频道形式展示出来,比起之前来说,blogbus的用户更能看到其他人的好文章了。(之前我一般都是在blogbus写博客和看自己的博客,其他用户的博客文章几乎很少看,因为我找起来困难,最近blogbus在社会化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个人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在blogbus可看的内容多了,这归功于内容的合理组织和展示。)
Blogbus把博客日志按照频道形式展示。
3.个性化推荐
在个性化方面这个很自然能联想到豆瓣,豆瓣在登录之后是按照用户的个性来组织和展示内容(个性化内容推荐),这是社会化网络内容的组织和展示的一个很重要方法。个性化内容推荐的依据还是根据用户历史行为数据,对于这方面的详细内容,可查看我之前翻译的文章(和推荐系统:电子商务网站的“金牌销售员”)。
4.按照用户参与结果组织展示
这种方式即按照用户的参与某种行为之后的一个协同结果来组织和展示内容,如:
—digg上的按照被用户digg的digg数目多少来展示内容;
—视频网站上如土豆上按照“打分最多”,“评论最狠”;
土豆上这个内容的组织和展示按照用户对一个视频的参与程度(打分或者评论)
需要把握一点的是,这种用户的参与行为的成本要最低,行为要最简要,如鼠标操作就可以完成的评分、投票等,甚至访客状态也能参与进来。发挥社区的大众智慧将内容挖掘出来。
4.编辑推荐
这个不需要多做解释了,三大新闻门户都是依靠编辑力量来组织和展示内容的,当然,编辑推荐在社区型网站也是需要的:
–对于初创型的网站来说,需要编辑的力量把网站的特色内容组织和展示出来;
–社区型网站的内容都比较零碎,需要编辑力量做一些专题之类的把内容系统呈现;
1.搜索网站如Google,百度等一般都是采用这个方式的,它们根据用户的搜索请求来组织和呈现内容,而一般的网站的站内搜索也是网站内容的被动呈现方式。
2.社会化网络的标签,我也把它归到这里,它需要用户的请求(点击某个tag),网站才将内容呈现出来,对于tag的问题,有兴趣的可以看看tagging这本书。
总之,对于网站内容组织和呈现,目前整理出这么几大类方式,当然,网站不可能单一采用其中一种方式,而是需要按照网站的内容特点采取一套科学有效的组织和展示方式。
目前我研究的这些网站,基本上都是这么一个模式:
1.首页以编辑推荐为主(blogbus推荐博客,yupoo的首页上的推荐图片等)
2.列表页面采用几种方式的混合形式(按照时间轴的最新,按照用户参与结果的打分多少,按照编辑推荐等)
3.个人中心页面上大多采用了个性化推荐(个性化推荐内容又按照时间轴来组织展示)
只不过有的网站偏重于其中的某种方式,如豆瓣偏重于个性化推荐,而blogbus则偏重于编辑推荐。而一个网站的搜索和标签这种内容被动组织和呈现方式我想是所有社区型网站的必备装备了。
引文来源 社区型网站运营系列之内容的组织与展示
2009-10-20 9:14:07 阅读215 评论0 202009/10 Oct20
最近和朋友聊天,她的问题总能启发我思考很多,为了便于她理解,会用生活中的很多比方来和她讨论这些,下面就分享一些我们的讨论。
这个问题是我们在讨论一个网站怎么吸引用户而打的比方。一般情况下,都是男追女的,像google,baidu,豆瓣,我们用户会主动去访问,可以说这些网站的用户都是男的,而相对另外一些网站,特别是初创的网站,会大肆去吸引和“追求”用户,这个时候我们说网站是男的,用户是女的。但现在好多网站去吸引用户,使用的是一些“老三样”的方式,就像一个男孩子追求女孩子使用老三样一样蹩脚——吃饭,看电影,压马路。
我不敢说那些吸引用户的方式是好的,每个网站实际情况不同,需要自己去摸索,但我觉得下面这些“老三样”是不好的:
软文到处发——这个东西一多就坏事,如果是不管用户对象,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做法,一刀切的方式最后往往是软文泛滥,垃圾满天飞,让本来有意思的用户厌烦,这个就像追女孩子的时候给女孩子发一些诸如吃了吗?在干吗?等无聊的垃圾短信。
网站自夸虚夸——现在一不小心就会看到好多网站自封为“全国最大的”,“全国第一家”什么什么,让人觉得一点都不诚恳,如果在一个女孩子面前老说自己怎么怎么好的,女孩子也是会反感的,何况一个用户呢?
垃圾推广邮件——虚假的邮件提醒,好多sns网站都这么干,这个也不多说。
总之,要想追到一个女孩子,必须用心,必须诚恳,而要想吸引到用户,也必须是这样的,让用户看到你网站的潜力,也许现在网站不怎么样,但只要是在处处替用户考虑的,用户也会帮着网站成长的。
一个网站要吸引人,还是要靠内容的,最近和几个创业的朋友也聊起过这个问题,他们的网站在社会化方面做的都还不错,然而他们都不约而同的说要增加一个论坛(我这个两个朋友是互不认识,创业的网站也是不同的),因为他们在运营网站的过程中,光有一个sns的架子是没有什么用户的,
关键还是要有内容,而内容这个东西,目前来说,网络上是不稀缺的,稀缺的是特色的内容,就像现在不缺吃饭的地方,而是缺少一些“特色菜”的饭馆。社会化这些功能(我不大愿意说是sns)只是一个网站的比较“外观的东西”,就像饭馆中的椅子、凳子、包厢、以及漂亮的迎宾小姐一样,一个餐馆有这些就行了吗?如果没有特色菜,还是一样会生存不下去,一个网站光有一些社会化特征,没有用户需要内容,特别是一些“特色内容”,同样也是不行的。
那么,你找到自己网站的“特色菜”了吗?
两个人走做多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想留住用户,让其和网站一同成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花很多很多的心思。首先要给用户一个好的印象,让用户觉得这个网站不错,其实还要网站自身还要不断去优化,不断去发现用户更多的需求,让用户能看到网站是在不断前进的,虽然现在功能简陋了点,但用户还是愿意和网站一起去成长的。不管怎么样,社区型网站就是要从小处入手,然后慢慢和用户一起去发现更多的东西,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只要用户和网站都能用心去耕耘,社区就一定会成长起来。
引文来源 社区型网站运营系列之你和用户谈恋爱了吗?
2009-10-20 9:12:44 阅读241 评论0 202009/10 Oct20
今天这篇中主要说下社区型网站的产品规划方面的一些看法,这里的社区型网站是指靠“社区驱动”的网站,比如说flickr、豆瓣或者说博客大巴这种。
那么,什么是社区型网站呢?这个其实很难去定义,下面只能说社区不应该是怎么个样子的:
1. 无需刻意去定义是什么社区,只要网站能提供一些供用户谈论的内容、方便用户交流的工具以及能促进更多对话的机制(网站结构),这些如果都做的很好了,用户自然会认为这是一个社区,至于是什么社区,每个用户心中都有自己的定义。豆瓣没有说自己是一个社区,每个喜欢豆瓣的用户在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豆瓣”定义;
2. 社区不是一个叫“社区”的板块,而是一个整个网站的一系列配套措施,现在好多“社区”和网站是豁裂开的,特别是uchome的流行,好多网站就硬生生的多出一个叫“家园”的板块;
3. 社区不是“搭建”起来的,而是“培育”起来的,用一套uchome的程序做一个社区,那是“搭建”,只是一个有形的社区,而从某一个点开始,慢慢聚集人气,慢慢长大成一个社区,这叫“培育”。
4. 借用一个朋友的话说,社区是无形的,像水一样,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那,怎么规划一个社区呢?
首页,从内容入手,内容是种子,要成长一个什么样子的社区,对于种子的挑选很重要,比如,下面的这些网站:
–豆瓣的种子是书;(当然,社区大了,播种的种子花样也多了,现在还有电影、音乐等)
–Flikr的种子是图片;
–土豆的种子是视频;
–博客大巴的种子是博文;
–Twitter的种子是你关注的人的“最新动态”;
–开心网站的种子则是你好友们的“日常琐事”。
网站在设计上,不管是选种,还是在页面的展示样,都应该单刀直入,直接展示主题(种子内容),正所谓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一样,直接将这些种子呈现在外,也无须告诉用户网站是干什么的。
博客大巴的首页
其次,便于用户参与的评价、推荐和分享功能。
一个网站有了大量的相关内容种子以后,通过一些搜索引擎的能带来很多相关的流量,而要通过这些流量的口碑效应去带更多的流量,在产品的规划上,则要尽可能的刺激和方便用户对于内容的评价、推荐和分享。
–评价——通过用户的简单参与,靠一个社区的集体智慧,能对一些内容进行“协同过滤”,从而将“内容”分出一个一二三等来,共同减少用户的信息搜索成本;
–站内推荐
现在好多网站都提供了一个推荐功能,将内容推荐到自己在该网络的关系圈中。
–站外分享
这个自不用说,图片网站一般都有分享的API,而我在博客中也挂了豆瓣的“我的豆瓣秀”,将我的读的书展示给我的博客读者,同时又宣传了豆瓣本身。
Yeeyan的站外分享API
还有一些如利用第三方的分享功能将内容推荐或者收藏到一些社会化网络中去。
虾米的收藏或者推荐到其他书签网站或者社会化网络中去。而对于英文类的站点则可以直接用addthis或者sharethis等提供的服务;
Sharethis可以一键分享到其他网络。
再次是“组群”功能,将内容有序化,方便内容搜索和细分。
我这里没有说小组或者群组,而用一个动作化的词语“组群”。当内容吸引了流量的时候,好多内容需要用户在通过整理和分类,运用标签系统、群组功能以及其他一些把内容和用户群分的功能,将内容和会员“组群化”,这样就将原先零碎的内容有了一些“大众分类”,从而进一步减少用户二次的筛选成本。
–通过标签系统,将内容有序的组织起来,方便用户搜索;
–通过之前的一些用户参与之后产生的结果,如按照评价,按照推荐的次数,或者是按照时间流等展示内容;
–利用群组功能,将内容、会员群分,从而将网站内容分化成一个个更细更垂直的小“社区”;
匡威在豆瓣的mimi站点,其实就是一个小组功能的升级版本,给豆瓣的用户提供了匡威的多个方面的内容,更是豆瓣未来很有潜力的一个产品,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化营销模式。而虾米的活动也是我比较看好的一个产品,通过“组群”的力量,将用户细分,对于网站的商业价值的潜力挖掘非常的有帮助。
以上的一些对于社区型网站的产品规划思路,能够树立起一个社区轮廓,或者说在硬件上打好了基础,而要让整个社区形成内容产生——消费——传播——再产生——。。。的良性循环,还需要运营人员做很多很多的引导,以弥补产品本身不能解决的问题。
引文来源 社区型网站运营系列之产品规划
2009-10-20 9:09:07 阅读223 评论0 202009/10 Oct20
用户体验、信息架构、内容管理系统、视觉设计、交互设计、用户调查、元数据,以及其他一些帮助我们用户找到和消费内容的原则等,这些我们已经听的很多也说了很多,然后,我们很少谈论内容(content)本身,总觉得只要网站这些都弄好了,内容会自然产生的,或者觉得内容只是新闻门户网站才要做事情。
之前听的最多的是“内容为王”,然后随着web2.0和社会化网络的流行,人人都是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现在连这种说法都很少听到了,我从最近的工作中,越来越发现内容是一个网站的实质所在,不管一般的新闻门户网站,还是新兴的sns等,“内容为王”的本质没变,只是内容的形式变的多样了,内容的生产、消费和传播的方式变的多元化了。下面我就整理了关于内容策略方面的一些资料,当然,这个是很笼统的东西,不同网站会有不同的内容策略(content strategy)。
首先,我们了解下什么是“内容”呢?
我们去新浪看新闻,新闻是“内容”。
我们去淘宝买东西,东西是“内容”。
我们去豆瓣看书评,书评是“内容”。
我们去开心网玩开心农场,那么开心农场是“内容”。
这些都是实在的内容,也有一些“看不见”的内容,比如说,你的关系。像现在流行的sns,可以说是用户通过“看不见的内容”找到“有形的内容”。
接下来来看下什么是内容策略(content strategy)?
“内容策略是一系列关于有用的(useful)、可用的(usable)内容的创造、消费和管理的一系列计划。内容策略不仅仅能帮助我们知道哪些内容是我们需要的,还让我们知道为什么需要这些内容。 ——Kristina Halvorson ”
知道了什么是内容,什么是内容策略之后,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内容策略呢?现在这个sns流行的年代,还需要内容策略吗?答案是肯定的,有几点原因:
内容管理的混乱
1.相关度不高——为了一味的追求流量,好多网站会放一些或者引导用户发一些和网站本身不相关的东西;
2.内容碎片化——很多用户产生内容(UGC)的网站,小众长尾现象比较明显,这导致用户搜寻信息的成本加大;
每个人都是一个“出版者”
现在许多网站的用户理论上说都是网站内容的的消费者,也同时是一个贡献者,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可行的内容策略,每个人能产生内容,但是当内容大量而无序的时候,就是一文不值的垃圾,比如可以看到很多论坛中满屏的广告帖。
让用户行动,而不是察觉(Act
1. 网站的本质是让用户有所行动,我们去一个网站都是带着目的和问题去的,比如去网易看看新闻,去豆瓣看看有没有好看的书,去mtime看看最近的电影,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让用户有所行动”,网站的内容就是这个触发点。
2. 我们靠什么去提高用户体验呢?靠的是给用户提供有用的可用的内容,为用户解决一个问题才是关键,而不是只是简单地关注如何找到内容。
那么内容策略怎么做呢?
按照what, why, how, where, when, who这五个关键字做。
What
哪些内容是我们需要的?
用什么形式展示出来?(博客,视频,还是讨论…)
Why
为什么需要这些内容?(用户为什么会关注)
这些内容是否有商业价值?(对于网站来说)
How
怎么去传送这些内容?
我们去说出来吗?(那又要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呢?)
Where
内容从哪里获得?
我们有从哪里把我们的内容同步到其他地方?(feeds, social media)
When
什么时候发布内容?
什么时候要更新内容?
Who
谁将负责这个内容建设?(虽然用户自贡献内容了,但需要人去引导和管理)
日常的维护工作?(这个阶段运营人员要做很多事情,把零碎的信息系统化,通过各种方式刺激用户产生更多的内容)
以上这五个要素,对于一个社区型的网站也是适应的,只不过要转变一个观念是,用户是内容的消费者,更是生产者,运营人员的工作不是去产生内容,而是去引导和管理这些内容,刺激用户不断地产生更多的内容,通过不断循环,带来新用户,产生更多内容。
2009-9-8 9:44:18 阅读242 评论0 82009/09 Sept8
【译者:耿人杰 原文:Design at Facebook 作者:Luke Wroblewski】
今天在Palo Alto的总部,Facebook的设计团队分享了他们的设计理念,以及他们是如何为2.5亿用户设计产品的。特别的是,他们强调了以下几点:
尤其重要的是确保设计师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来写很多代码。
其他一些信息:
1)设计师需要参与整个过程:从战略到发布。这不同于其他公司。
2)尽早且频繁地分享想法。了解用户能帮助实现更好的设计。
3)勤动手,最重要的是理解代码是如何运行的。所有的设计师都要写一些HTML,CSS,甚至PHP。
4)不要爱上你的设计。软件的生命是短暂的,它总是在变化,你需要接受这个事实。
原文地址:看Facebook如何做设计
2009-7-1 12:07:11 阅读227 评论0 12009/07 July1
原则1:社区定位垂直化
这是第一点,也是根本,现在来看,大而全或无目标的社区绝对没有出路,垂直化定位也许是现阶段做社区的唯一出路。定位实际上是双重定位:一是社区的商品属性或话题属性(如:数码、母婴、化妆品),二是用户群体,第一种定位是市场切入点,第二种是你可以扩大的潜在市场规模。举例:化妆品是社区话题属性定位,女人是社区的人群定位,因为女性群体的定位,就意味着话题属性可以为扩展为女性的方方面面,同时商业方面也同理包容。
原则2:社区氛围决定一切
从经验来看,用钱、资源、流量未必能够砸出来个社区,有这些条件的,也未必能够对社区形成有效转化。为什么?因为社区的本质是氛围,而这种氛围不是急功近利能够形成的。所以想做社区的人,一定要正视这一点,态度和耐心决定一切。如果有一天你开始沉醉于你所营造出的社区氛围,那基本就成功了。
原则3:运营的目的是激发原创和交流
有些公司用流量、发帖量等指标来考核社区绩效,也就出现了常见的标题党+美女图,吸引眼球足够了,但这不是社区的本质,甚至是误导。社区的本质是web2.0精神,是用户参与、交流、分享,没有了本质,社区也失去了灵魂,我们所作运营工作是为了激发原创和交流,而不是我们代替用户创造和分享。
原则4:版主是左膀右臂
某种程度讲,版主很像工作积极性高,却又不拿工资的优秀员工,同样版主的工作也需要目标,需要岗位描述,甚至需要一定程度的KPI。如果你不想搞若干员工搞社区,他们就是发展社区的左膀右臂,前提是你懂得如何运用。
原则5:社区价值链
价值链解决的问题是用户为什么要来?为什么频繁来?为什么要贡献内容?我们用价值链解决这个问题。你为用户提供了某种他需要的某种好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的,这种好处促使他愿意光顾社区,贡献内容,与人交流,有成就感,解决了社区发展的难题,所以在社区产品设计或运营思路上,非常需要考虑。如果用户能够在非物质非精神的状态进入社区,纯粹为了交流的目的,这将是最强大的价值链。
原则6:运营是把双刃剑
社区的最佳状态是无政府状态,所以你投入的工作有可能是把双刃剑,如果对社区的本质和目的并非认知明确时,可能做的事情就成了,把社区用户运营“丢”了。切忌我们只是为了“激发”而非“代替”,活动的频率和方式,乃至目标一定要清醒,为了活动而活动,是社区大忌。
原则7:社区累积价值
随着社区一年、两年、三年的发展,所累积的价值应该是越来越大,至少当你回头的时候,你应该清楚 第三年与第一年会是不同的,其实我想提醒的是,如何让社区体现出这种累积价值,而不是看上去第三年和第一年没什么区别。这种累积价值不是用户增多了,话题 量增大了,而是累积价值让你看到平台价值在上升,新用户更方便、更丰富获取他人贡献的内容。如果没有,其实你在做无用功。
原则8:交流社区,非交易社区,并不体现太大商业价值
但凡产生直接且较高商业价值的社区,是交易社区而非交流社区,篱笆是交易社区,天涯是交流社区,某种程度而言,篱笆和天涯商业价值不在一个级别。如果能够趋近与B2C或商务结合的社区,一定是存在着某种交易气氛,否则即便捆绑在一起,交流依然是交流,交易仍是交易。
原则9:事件(病毒)营销是有效的推广方式
唯伊网成功的将用户数由不到8万,在很短时间迅速发展到近30万,当用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一次良好的事件营销策划,也许会让你的用户级上个很大的台阶。有这样的效果,完全依赖于病毒传播的作用,依靠用户去传播,开心网就是最成功的案例。没人能再复制开心网,但你依然可以把握用户趋利的心理,去策划你的事件(病毒)营销。
原则10:口碑是最好的传播
原则9并不保证病毒传播拉来的用户有效,大多人会沉寂下去,但口碑永远都是社区最好的传播方式。口碑没有捷径,只能扎扎实实的做,当用户认可你给他带来的价值,他会向别人推荐的,这样来的用户会是最优质的。
2009-6-8 17:14:16 阅读265 评论0 82009/06 June8
2009-5-31 18:05:50 阅读274 评论0 312009/05 May31
半年里,遇到过很多公司在寻找建设适合自己的UED团队或部门,他们大多为建立这样一个UED部门而沾沾自喜。很多公司只是将原有的美工团队并到了产品经理团队,在我去过的公司比较常见。那么怎么来建立这样的一个用户体验团队,期间有那些地方需要注意,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谈谈吧。
众所周知,UED团队包括: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用户体验设计师、可用性工程师、产品设计师和前段开发工程师等等。按照公司不同的阶段职位会有不同的增加。那么把职位分这么细就能组件一个UED部门了么?答案是否定的。
UED团队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将公司的产品变得更加好卖,那么团队不仅仅考虑的产品的可用性或易用性,也需要具备卖产品的能力和对潜在用户的判断, 因此我觉得UED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的团队。
我想先从“以产品设计为中心”这点上来看看UED团队该是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不过之前先给“产品”做个定义。个人觉得现在大部分公司的产品可以分成两种属性,一类是新市场开发型的产品,一类是现有产品优化型的产品。前一类型的产品更适合市场产品经理去做,而UED团队主要负责后一类型的产品设计。
一、产品的话语权
在公司里,每个部门都觉得自己是很重要的,因此在产品设计的各个环节,这些部门都会参与讨论,那么各个部门和角色在讨论中的话语权在其专业角度上,都是比较具有权重的。因此,如果该产品是以UED为主的产品的话,当然,决定权在UED手中,但要权衡其他部门的意见,特别是产品经理和市场部门的。
二、部门协调能力
很多时候,产品会像在生产线上的一样,被一个部门丢到下一个部门去。这样的方式适合在具有一定标准和规则的情况下,包括我之前常常说到的创新设计也是可以进行工业化模式生产的。但我不建议这样的去做,特别是在还没有UED团队的公司来说。我觉得对于UED团队的每个角色来说,都需要具备这样的部门之前的协调工作的能力。日常的需求处理按照生产线流程走,而项目产品的设计开发,建议可以适用项目组开发形式来作为尝试。当然不仅仅是把各个角色位置都搬到一起坐而已,最重要的是解决协作的能力。
三、以产品设计为中心
这里的设计当然不仅仅只是视觉设计咯。因为很多人理解来说,产品进入到UED环节,就是给制定颜色,设计一些交互方式而已,这样只能算是以产品为中心的美化而已。我觉得首先是老板们需要将一些优化类的产品放手给团队去做,其次也需要团队自己具有主人翁的意思,从以往的美工或交互设计的圈圈中调出来。因为每个人都会对产品有自己的认识,那么通过一些方法把认识形成大体上的统一。而这期间,不要忘记团队的力量,团队中每个角色都会有自己的思考。这时产品设计师需要收集这样的思考,然后做出一个团队统一决定的目标。
现在UED部门都在向着产品设计方向靠了,所以从用户体验到产品设计是一个方向。而这过程中对于团队每个角色来说又会是一个新的学习方向。
2009-5-31 17:52:16 阅读167 评论0 312009/05 May31
2009-5-31 11:38:36 阅读191 评论0 312009/05 May31
2009-5-31 11:09:58 阅读133 评论0 312009/05 May31
但真正做产品的都有体会,固然大家都知道用户体验很重要,但如果按上图的流程在项目中从头到尾实施起来还是有很多制约瓶颈。特别在互联网行业,互联网产品开发时间短,变化快,高速发展无标准是其特点。项目中时间摆在那,商业利益摆在那,如果不计成本的做下来,项目的pm,pd想必早跳脚了。这让设计师有时候不得不感叹用户体验看着“很美”。左边是用户,右边是商业,设计师需要去保持两边的平衡。当商业需求与用户体验发生冲突的时候,用户体验设计师有时不得不做取舍——用户体验有时必须先满足商业需求,或者屈尊于技术可行性。这就是用户体验设计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怎么去做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如何尽量好的去达到用户,商业,技术三者的统一?如何快速迭代的开发产品?这边我先抛砖谈谈看法。
首先用户体验师必须去学着了解产品背后的商业背景、读懂BRD,PRD,将产品规划中必须达到的目标和你认为有碍于用户体验的点抽取出来,去挖掘需求背后的目的。
在概要阶段:用户体验师要把PD需求文档中抽象的功能转化为用户需求。通过选择通过做概念图、信息架构(建立层次逻辑关系)、建立用户场景(了解服务的人群,更好审视产品)等方法来定产品的大方向。
在详细设计阶段:设计有完善交互流程的原型demo(这个阶段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行低保真demo的可用性测试,把产品交互上一些问题尽早的暴露出来。)在原型评审后跟进视觉设计。在前端完成页面后,最好进行次高保真的可用性测试,确保不会在开发好后才发现产品有大问题。
由于很多项目时间紧急,可能都没法进行可用性测试,设计师首先要会审视自己的设计哦!
下面介绍一些基本的可用性原则和规则:
由于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它会将复杂信息划分成块和小的单元。根据乔治A米勒(George A. Miller)的研究,人类短期记忆一般一次只能记住5-9个事物。这一事实经常被用来作为限制导航菜单选项到7个的论据;然而关于神奇的“7,加2或者减2”还是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因此目前还不清楚是否7±2原则能、可能或应该应用到web中。米勒的研究
一个松散的原则,即用户没有必要对某些系统响应等待2秒以上的时间,比如应用程序转换和开始的响应时间。选择2秒有点武断,但确是一个合理的数量级。可靠的原则就是:用户等待时间越少,用户体验越好。[可用性优先]
根据这个原则,如果用户在3次点击中无法找到信息和完成网站功能时,用户就会停止使用这个网站。换句话说,这个原则强调明确的导航,逻辑架构和后续站点的层次结构。在大多数情况下,点击的次数是无关紧要的;真正重要的是,游客总是能知道他们现在在哪,他们去过哪,他们接着将会去哪。如果用户感觉他们对该系统如何运作有个充分的了解的话,甚至10次点击,用户都会觉得OK。
帕累托原则(也被称为重要少数法则和因素稀疏原则)指出,80%的效应来自20%的原因。这是商业中的基本经验法则(“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顾客”),但也可以应用于设计和可用性。举例来说,我们可以通过确定那些贡献80%利润的20 %的用户、客户、活动、产品或程序,并最大限度地注意对他们适用,来显著提高效应。[帕累托原则在维基百科]
作为接口设计研究的成果, Ben Shneiderman提出并收集了一些从经验中启发而来,适用于大多数交互系统的原则。这些原则适用于用户接口设计,也适用于网页设计。
费茨定律
由保罗费茨(Paul Fitts)发表于1954年,费茨定律模拟了人类活动,以目标距离和目标规模大小为函数,预测了迅速移动到目标区所需时间。该法通常应用到鼠标的移动,访客就必须从A点移动到B点。例如,这个规则对于如何放置内容区域,以更实用的方式,最大化内容可及性和提高内容点击率,是非常重要的。
倒金字塔
倒金字塔是一种在文章开头表达总结文字的写作风格。这种方式使用了新闻业中著名的“瀑布效应”,新闻作者试图让他们的读者即时知道他们的报道的主题。文章以总结开头,接着是关键点,最后那些次要的细节,如背景资料。由于网络用户需要即时的满足,这种倒金字塔写作风格,对于网络写作和更好的用户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尼尔森的支持
满意
网络用户不喜欢用最佳方式找到他们寻找的信息。他们对最合理和最健全的解决问题方案不感兴趣。相反,他们永远扫描他们认为“足够好”的quick’n'dirty解决方案。在网络中,这种方式准确地描述了用户的满意:用户使用一个“足够好”的方案解决问题——即时在长远看来一些替代方案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
引文来源 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看着“很美”
2009-5-18 17:09:48 阅读141 评论0 182009/05 May18
核心提要:
·注册页面主体宽度小于800像素,利于用户聚焦操作。
·注册步骤引导使用文字,不要用图片。
·密码强度提示需提前让用户了解强弱极限度,辅助提示如何设置高强度密码。
·操作提示语尽量少且简短,并用浅颜色弱化。操作提示语与注册字断垂直排列比平行排列更好。
·警告语在填写出错后即时触发,不填错不触发。
·用户已正确填写,给出鼓励提示。
·验证码简化,全数字或全英文(全大写或全小写),要有即时更换验证码的操作功能。
·注册提交按钮同时包含同意条款,服务条款重要级别低,可放在按钮下方。
·注册页面中不设置跳出页面的链接,可用浮层替代。
引文来源 会员注册页面的交互细节
2009-5-12 11:39:24 阅读175 评论0 122009/05 May12
2009-5-12 11:36:45 阅读141 评论0 122009/05 May12
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光照和阴影。你看到的每样东西都是通过光影反射形成它的形象。视觉上,光影帮助我们辨别事物,认知他们的材质、尺度和透视。
所以如果要让我们的网页设计更加自然、有动感且真实直观,正确理解光影效果就变得非常重要。以下是助你更好利用光影的五个技巧,好好运用它们,能让你的设计更加精致,从众多的页面中脱颖而出。
下图中,光源来自左方。高光是光照最强的部分,阴影位于距离光源最远的地方。光影的存在帮助我们感知有关物体表面材质的大量信息。
不过你可能要问,这和网页设计有什么关系?
如果你打算创造丰富、有质感的界面和网站,光影能助你一臂之力。如同许多传统艺术家们在绘画上对光照的运用,你也可以利用光照给你的设计以深度和视觉趣味。
1. 使用光源应该说利用光照时了解光源在那里是最为重要的基本问题。光源位置决定了高光和阴影的位置(不过在网页设计中你能打破这些规则)。在Photoshop中,你可以利用图层样式中的“全局光照”保证你创造的所有光影效果的光源都在一个位置。
控制好光源位置能够为你的页面设计创造独特气氛(即使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线性或径向渐变也能达到效果)。光影效果还能引导视觉中心的转移。
网络上的例子Campaign Monitor 使用发散光源,创造出一种日出效果。
Icebrrg 利用光照使页面潜入水下。
Mike Precious 使用了不止一个光源,增加了视觉趣味,而且各处都使用的是桌面台灯的光照效果。
Deaxon 在logo后有一个微弱的光源,使页面的焦点集中在了logo上。
现实世界中,没有什么事物总是平坦色调。光影附着在一切事物上。利用渐变是创造深度和真实性的好方法。
运用渐变的关键是不要做得太过了。在Photoshop里绘制渐变时,请在图层样式里做渐变叠加,这样能保证你的渐变的可编辑性,而且随着图层的缩放,渐变也能跟着无损地缩放。
nclud’的网站使用微弱但有效的渐变,用以区分和组织内容。
一眼看去, CSS Ninjas 似乎使用的是平直颜色。不过其实每个色彩区域都有微弱的渐变,创造出迷人的材质效果。
高光能平衡阴影,应该位于物体靠近光源的边缘。高光大部分时候都被忽视了,因为如果用得好的话,你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不过并不是所有情景都适合高光的存在,一个细微的高光就能造成物体表面抛光度的巨大不同。高光越“尖锐”,物体表面的光泽感就越强。
要鉴赏高光,我们需要放大这些细节。做高光设计的时候,把你的设计稿放大一倍以上是个好办法,因为按原始比例显示的时候,你可能都没法弄清自己在捣鼓些什么。
网络上的例子Icon Dock和Newism 都在页面上边缘使用了半透明的白色制造高光效果。虽然很不起眼,但是却为设计提供了强烈的光泽感。
苹果公司的网站 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不过你大概没有注意到导航菜单底部的细微高光。正是这一高光,给与菜单以凸出感。
同渐变一样,投影也被网页设计师们广泛运用。当正确使用时,投影的确能为设计增加视觉深度和质感。关键还是不要做的过度或者滥用。
阴影深度取决于光照方向和强度,以及物体和投影面的距离。光照越强,阴影越锐利越暗;光照越弱,投影也就越弱。
网络上关于投影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LinkedIn在边栏底部添加了极为细微的投影,创造出深度感。
Google — 可能是互联网上最难设计的页面了 — 仍然在搜索页上使用了细微的投影。
要赋予物体立体感,除了简单的投影,你还有很多选择。长阴影能极大地改变页面中物体的空间关系。
下面的例子中,同样的可乐罐,被赋予不同的阴影和暗部之后,整个空间位置就显得完全不一样了。
Emotions by Mike 聪明地运用了阴影(以及光照),硬是把平面页面转换成了一个地板。
Superkix 使用投影,让运动鞋漂浮于页面之上。当你缩放页面时,投影还能移动,就像光源也在转移一样。
Sofa 在纯白背景上,通过极佳的光影运用,生生造出了一个地板。